本文作者:819848

如何吸引更多外籍游客,留住外籍人才?

819848 03-19 47
如何吸引更多外籍游客,留住外籍人才?摘要: “入境游客支付难的问题,确实是一个始料未及的新问题”。3月11日,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三场“部长通道”上接受采访时表示,近年中国的移动支付、手机支付普及...
微信号:19835369359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复制微信号
“入境游客支付难的问题,确实是一个始料未及的新问题”。3月11日,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三场“部长通道”上接受采访时表示,近年中国的移动支付、手机支付普及率迅速提高,可能高出其他国家一倍甚至两倍,使得国外游客到中国后“水土不服”、入境以后支付困难了。
孙业礼表示,正在围绕“大额刷卡、小额扫码、现金兜底”的总原则落实相关措施。在大额刷卡方面,重新布设POS机,以方便外国游客刷卡。他表示,上海的三星级以上酒店都已经重新升级改造了POS机,机场、景点、购物场所也都配有外卡POS机;北京也在加速进行POS机升级改造。
 全国政协常委、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局长韦朝晖在两会上也表示,当前,虽然跨境人员流动日趋频繁,但境外人员来华入境和参加商务、旅游等活动还存在堵点。比如,境外人员在境内用手机、移动支付等仍不便利,国际航班数量仍待增加。
《财经》了解到,2023年,全国边检机关共查验入境人员2.1亿人次,已恢复至2019年的62.9%,预计2024年入境人数将会持续增长。
3月5日,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指出,提升“外籍人员来华工作、学习、旅游便利度”。今年两会上,诸多代表委员提出了关于提升外籍人员在华支付便利、签证便利、居住便利等方面的建议。
例如,针对通信不便的问题,韦朝晖委员建议,可为境外人员提供便捷的手机卡购买服务,简化办卡流程,将涉外通信服务网点延伸到所有入境口岸及大城市主要涉外宾馆,提升境外人员在境内使用手机的便利性。
针对移动支付不便,韦朝晖建议出台相关举措,支持相关平台运营商与境外金融机构协商,鼓励境外人员在华期间使用移动支付工具。在提升国际运力方面,建议对我国与重点区域复航或开通加密航班等给予重点支持,如东盟地区以及重要经贸伙伴、旅游目的地等。
外籍游客在华支付签证等难题待解
随着疫情对于旅游业的影响逐渐消退,来华旅游的外籍人员数量也逐渐增长。
然而许多境外游客在中国旅游存在一些不便:国外游客习惯使用国际信用卡在国内无法使用,电子支付并不方便;许多景区需要提前预约,国外游客却无法在网上预约景区门票,只能现场购票,乘坐交通工具也需要前往柜台购票;在住宿上,只有能够接待外宾的酒店可供外国游客入住,但这些酒店通常价格都会很高。
近期,外国游客移动支付难成为一个热点话题,多次登上网络热搜。两会期间,多位代表委员带来了解决外国游客支付难问题的相关建议。
全国政协常委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贾庆国提出,可以简化身份认证手续,为短期在华外国人在银行开户提供便利,尽快解决外国人使用网络支付面临的困难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兼上海市分行行长金鹏辉提出,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,提升支付便利化,推出一系列组合拳,确保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、中国人还是外国人,都可以根据个人偏好和应用场景,选择刷卡、扫码、现金、数字人民币等多元支付方式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建议,加强中国移动支付方式在海外的宣传力度,让海外游客提前知晓如何更加便捷地畅游中国。
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在两会期间举行的记者会上也承诺,央行将会同相关政府部门、商业银行、支付机构、银行卡组织等共同努力,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,优化现金支付服务,通过扩大“外卡内绑、外包内用”等方式提升移动支付便利性,聚焦重点地区、场所和商户,推动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。
除了支付问题,签证问题也是外国游客来华的一大堵点。2023年12月1日,中国对法国、德国、意大利、荷兰、西班牙、马来西亚六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。数据显示,自试行免签政策以来,两天内六国共有近1.8万人次入境中国,日均入境人次较11月30日增长39%,其中有近7000人次是通过免签来华,占到六国入境总人次的39%。
截至2024年1月9日,上述六国免签入境人员共计14.7万人次,呈现出整体上升趋势,其中1月8日免签入境4300余人次,较2023年12月1日增长1倍多,观光休闲游客就占到七成。
在3月7日的外长记者会上,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外交部长王毅表示,从3月14日起,中方将进一步对瑞士、爱尔兰、匈牙利、奥地利、比利时、卢森堡六国试行免签政策。
当前,中国免签政策还有较大扩展空间。为了便利外籍人员往来,全国政协委员、深圳银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庄紫祥建议,将深圳蛇口邮轮母港列为实施广东省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入境口岸,并实施乘坐国际邮轮入境的外国旅游团15天免签政策。“粤港澳大湾区旅游资源丰富,在相关签证政策的配合下,可以带动餐饮、交通、零售等服务产业联动发展。”
据了解,目前,海南自贸港的入境旅游免签政策开放度已居于全国领先,59国人员入境旅游可免签停留30天,免签入境事由近期也做出了增加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表示,海南要完成今年接待过百万入境游客的目标,还要以更快的速度吸引游客入境,因此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并实现继续扩大免签国家的范围。总结对法、德等欧洲七国实行单方面免签的成效,增加海南自贸港对欧美国家的免签范围。鉴于寒冷地区的国家居民在冬季出境度假往往要超过一个月的时间,他建议在海南尝试将免签停留时间扩展到30天以上,让更多的海外游客将“到此一游”变成“深度游”。
全国政协委员郑春阳则建议推行电子签证系统,实现在线提交申请材料、支付签证费用、预约面签时间等。推广使用自助通关系统、移动APP等技术手段,实现提前申报、快速核验。在公共场所、交通枢纽、商业中心等区域增设多语种标识,方便来华人员获取信息。
创造优质环境,留住外籍人才
当前中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、发展新质生产力,吸纳更多的国际人才十分重要。
3月5日,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指出,实施更加积极、更加开放、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。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。
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等机构发布的《2023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》(CGTI)显示,中国人才竞争力总指数排在第40位,外部开放度排在全球134个国家的第100位,亟须进一步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。
两会上,全国政协委员、安徽省政协副主席、致公党安徽省委会主委陶仪声表示,调研中发现中国人才国际交流仍存在一些不足。例如,人才国际接轨程度相对不高,海外人才引进渠道较为单一。“在一些‘卡脖子’关键领域科技人才队伍不足,人才结构配置失衡,高层次人才短缺。特别是在芯片、集成电路、高端软件等技术创新领域国际化高层次创新人才、产业领军人才、专业技术人才、高技能人才等较为短缺,无法满足关键领域产业创新需要。”
对此,陶仪声建议,健全更加开放的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机制,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人才创新创造、创业平台和智力经济特征明显的国际化人才集聚高地。“简化外籍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证、签证等办理程序,为外籍人才创业就业提供便利、扩大人力资源服务业对外开放、开发国外高端智力要素。”
陶仪声还建议,大力支持国际化人才服务中介组织健康快速发展,鼓励采取灵活多样的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方式,强化柔性引才方式与操作办法,广泛而灵活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科技合作,突破地域、国籍或户籍、身份、档案、人事关系等要素限制。
纽约商品交易所理事会主席William Purpura(威廉·普尔普拉)曾在三亚·财经国际论坛上表示,要吸引更多的国外公司和国际人才,必须思考将给他们提供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环境,如何让他们愿意长期留下来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注意到,随着各地外籍人才引进与管理工作的深入,发现在外籍人才来华工作、居留机制方面有待完善。比如,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和来华居留许可制度衔接有待紧密。首先,外籍人才来华后,通过外专局办理工作许可证件,然后通过出入境管理部门办理工作类居留许可证件,最后正式入职相关单位开展工作和生活。
金力表示,证件种类多,后续使用便利度不够;办理程序多、时间长,不利于外籍人才来华后迅速开展工作和生活。
因此,金力建议,将外籍人才的来华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“两证合一”(可以先从“高精尖缺”外籍人才试行),由外专局和出入境管理部门牵头制定工作政策,整合证件功能、优化审批程序等。外籍人才来华后,只需一次性申请办理完成 “外籍人才来华工作、居留许可”一份证件,即可正式在华工作和生活。
全国政协常委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、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贾庆国带来了《关于加大吸引外国学生来华学习力度的提案》。
贾庆国建议,改善留学生实习和就业的预期,进一步简化在华留学生实习手续,放开符合条件的外国留学生在中国非敏感企事业单位实习和就业,降低在华留学毕业生申请工作签证的门槛。同时,要解决外国学生在华学习和生活的实际问题。简化身份认证手续,为短期在华外国人在银行开户提供便利,尽快解决外国人使用网络支付方面面临的困难。
《财经》注意到,在两会召开之前,国务院新闻办就于2024年1月1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,针对便利外籍人士来华的五项政策进行解释。
国家移民管理局副局长刘海涛在会上表示,五项措施的关键之处是解决外籍人员来华经商、学习、旅游的有关堵点,更好地服务保障高水平对外开放,服务促进高质量发展。
对于具体的措施,刘海涛介绍,一是放宽来华外籍人员申办口岸签证条件。
二是外籍人员在北京首都机场等枢纽空港口岸24小时直接过境免办查验手续。三是在华外籍人员可就近办理签证延期换发补发。四是在华外籍人员需多次出入境可申办再入境签证。五是简化在华外籍人员签证证件申办材料。
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, 改善外籍人员在华生活环境、吸引更多外籍人才的背后,是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。稳外资数量,长外资信心,提升开放程度是2024年中国重要的发力点。引入外籍人才,留住外籍人才,是中国拥抱外资亟待完善的重要一步。{内容随机加粗}{/内容随机加粗}